众说周知,饲料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极易受到霉菌的污染而发生霉变。霉菌毒素污染一直是饲料安全的一大患, 饲料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后,不仅影响其适口性,降低动物采食量和饲料营养价值,而且由霉菌产生的大量次级代谢产物霉菌 毒素,危害极其严重,会导致猪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功能抑制和繁殖机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令猪场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影响饲料安全的六大霉菌毒素。
一、霉菌毒素的由来
说起霉菌毒素首先想到玉米,其次还有豆粕、麸皮、小麦、鱼粉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是多细胞微生物,以孢子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中。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孢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
二、霉菌的种类以及危害
霉菌从广义上大致分为两类:
一种田间形成的田间霉菌;
另一种是储藏过程中形成的仓储霉菌。大多数霉菌最适宜的温度25—30℃,但是在0℃以下或者30℃以上毒力减弱,相对湿度65%以上均能够生长繁殖。
猪对各种霉菌均十分敏感。
01
黄曲霉菌毒素
主要侵害动物肝脏,导致肝损伤。肝脏是动物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受损之后直接造成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差,打了疫苗不产生抗体。所以也有相关专家把霉菌毒素称之为免疫抑制病。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储血的器官,受损之后,会出现贫血、黄疸,毛孔出血,被毛粗乱,消瘦。
02
玉米赤霉烯酮
主要扰乱机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典型的母猪假发情;公猪雌性化。
育肥猪出现水门肿胀、直肠脱;
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
哺乳母猪产下的小猪均匀度差、个体小、畸形胎(如“八字腿”),产奶量下降、奶水差、仔猪抗病力差(如易拉稀);
03
T2 呕吐毒素
主要侵害消化道,典型的出现呕吐现象,采食量下降甚至不食。
04
赭曲霉毒素
主要造成肾脏损伤、肾脏是机体的代谢器官、受损之后、引起机体代谢机能紊乱、诱发便秘或者腹泻。
05
烟曲霉毒素
主要侵害肺脏、造成呼吸道(如咳嗽喘气)的发生。
06
麦角新碱
主要侵害神经系统、出现神经症状(如走路摇摇晃晃)有的出现后肢瘫痪,有的出现干耳朵、干尾巴。
霉菌毒素严重影响动物生产。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素B1(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ON)、赭曲霉素(OTA)、烟曲霉素内毒素和麦角碱。各种霉菌毒素对动物机体的危害如图所示。
图1 霉菌毒素对动物机体的危害
2018最新霉菌毒素卫生标准的原料污染情况通报
最新的霉菌毒素检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范围收集了饲料样品240份,其中包含有配合饲料、饲料原料、玉米、麸皮等;样品主要来源为华东、华南、华北和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今年的霉菌毒素检测结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01
黄曲霉毒素超标增加
2018年样品黄曲霉毒素B1污染情况,虽然目前污染程度还相对较轻,但与去年相比污染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2018年新发布的饲料卫生标准对饲料及饲料原料中的黄曲霉素含量限量有了更加细致的分类,但限量浓度与前标准没有太大变化。
2018年检测样品黄曲霉毒素B1平均含量为14.8μg/kg,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160%。黄曲霉毒素B1超标情况较同期也有所增长,超标率增加了4-6%。
02
玉米赤霉烯酮超标大幅度增长
2018年玉米赤霉烯酮超标情况明显加重,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超标情况由去年没有超标样品跃升至今年12%的超标率;玉米样品超标率也较2017年同期增加了8%。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另一方面,新的饲料卫生标准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限定更为严格,猪配合饲料由原来的500μg/kg限量降低到250μg/kg,母猪和仔猪配合饲料更是降低到100μg/kg和150μg/kg。
03
呕吐毒素含量略有下降
2018年饲料卫生标准的发布,首次对饲料原料中呕吐毒素含量作出明确限量为5mg/kg,高于此前的1mg/kg,因此玉米、麸皮等饲料原料超标率有明显降低,饲料中呕吐毒素限量维持原标准,超标率变化并不明显。
2018年样品的呕吐超标率为8%,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饲料超标率为14%,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6%,2018年上半年玉米样品没有出现超标情况。
三、霉菌毒素的饲料卫生标准
|